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關於朋友這件事~~

孩子回家會抱怨:"我都沒有朋友。"

其實仔細了解,有些孩子是因為對"朋友"的定義和一般想像的不同。
拿我兒子來說,他總說沒朋友,
但老師看到的是:下課會跟同學在一起說說笑笑、打籃球,看起來心情極好,怎麼可能沒有朋友?
但兒子卻說"他們只是同學不是朋友"。

原來是他對朋友的定義極為嚴格,
我們可以把朋友依程度分為:普通、點頭之交、摯友......。
但在他們來說,不符合他所設定的框架就不算是朋友,
即便他身處在他們之中,那也沒有"歸屬感"。

如果可以的話,先帶他確認他自己對朋友的"條件",
假設有助理老師陪讀的話,藉著在一旁陪伴觀察,
可以適時的告訴他:這樣就叫做朋友,但也可以分"程度"。

可以告訴他:就算不在一起玩也還是朋友,就像我們也會有分隔兩地但可以互相想念聯絡的朋友,
增加他的朋友庫,才不會總是覺得自己很孤單。

若只是玩伴的需求,要考慮到我們的孩子主動性和遊戲能力比較弱,
所以可能是這兩項能力影響到他的交友。
一方面可以打聽看看最近同學都玩什麼(例如遊戲王卡、戰鬥陀螺、打籃球、扯鈴.....),
讓他在家裡先練習,甚至讓他帶幾張卡片去學校當交友工具,
如果可以把那一項運動練到很厲害,甚至可以吸引同學主動靠近,向他討教,
就像蔡傑爸爸訓練蔡傑拉單槓很厲害、會騎獨輪腳踏車,就是一種方法。
我兒子有一個好朋友,就是練扯鈴,還會很厲害的花式,
不僅成為班上之光,還被推舉上舞台表演,更提升自信心。

另一方面是交友的技巧,就需要訓練孩子的主動性,想加入別人或者邀請別人一起玩,才可能製造玩伴。
例如"邀請別人來玩",就可以按步驟教他:
1.選定一人
2.走靠近他
3.微笑
4.提出請求(我可以跟你一起玩接球嗎?)
5.如果回答"好"就一起玩
6.如果回答"不好"就找別人、先自己玩,或者做別的事情。

"當別人邀請你一起玩"時,你要:
1.微笑
2.注視
3.回答

"當想參與別人的活動"時,你要:
1.走靠近
2.觀看
3.等
4.問"我可以一起玩嗎?"
5.如果"可以",加入一起玩
6.如果"不可以",做別的事(幫忙加油打氣、給意見、問問題......)

可以先在家裡找爸媽練習或者手足(當然要先說好讓他有成功的經驗,他才會願意繼續嘗試下去)
==>你想要哥哥跟你一起看電視;你想要爸爸和你一起玩遊戲;想要媽媽帶你去看電影.....

Judith Coucouvanis (Author)中可以找到的。
(目前中文版即將在六月份上市) 

優點是:各項社交技巧(從見面打招呼到處理戲弄)都細分的很結構化,孩子容易記得。

書中也提到,孩子雖然會這些技巧,
但是在同儕之間仍然有很大差距,以致於在普通環境中他無法真正練習這些技巧。
最後只能自己玩,孩子的確對自己的處境是不滿的。
所以SUPER SKILLS作者說要把小亞斯們集合起來"練功",
大家程度一樣,有伴,可以放心學習這些對他們很難卻很重要的技能,
若能在各種情境中練習,熟練成為自然的話,對他們的人際關係幫助很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