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書目推薦:不孤單,一起走



緣起~

認識智鑛老師是在均一教育平台推廣期間的一場台中講座中,
會後很榮幸得以加入老師的臉書好友,
那時光頭的智鑛老師讓人印象深刻,
陽光男孩的外表下有一顆溫暖的心,
所到之處都被照亮,
收服了一群媽媽們的心。

網路的世界之遼闊,牽起綿密的網絡,
逐漸發覺與智鑛老師有好幾位共同的朋友:花媽(卓惠珠)、曲俊芳老師、喵老師、張家敏老師、黃穎峰醫師、吳佑佑醫師....(居然有三十幾位),雖然我和智鑛老師之間彼此並無特別的私交,但因為有這些共同的朋友網,我的臉書訊息推播中總會有智鑛老師的蹤跡(自己偷偷升級為好友等級)。

發覺這個人的勢力範圍很寬 : 從均一到工作室與孩子工作、打球、爬山、游泳、辦營隊、帶孩子到大陸滑板車健走、單車環島......,永遠無法預期接下來還會有什麼 ? (是驚嚇或驚喜?)
我認識很多特教老師、和自己開工作室的治療師們,但像智鑛老師這樣行動力超強,可以到處走透透又好像永遠不會累的人,真是屈指可數。
更別說他陪伴孩子的方式:從教室走出戶外;從課堂擴及生活、家庭、學校;從台灣到大陸甚至海外..............,
而且服務的不只是孩子個人,而是連他的生活圈一起重塑。
我心裡想:要花多少錢才值得起這樣好的貼身專屬治療師呢 ? 應該是無價吧 !
對於那些能得到老師服務的家庭真是既羨慕又忌妒啊(好想搬到台北去)~

在2017年初有幸推薦邀請老師到台中再辦一場講座,驚嚇的發現老師居然才剛從大陸回來,那場講座分享的經驗讓大家發現 : 孩子還有無限的可能,鼓舞了很多現場的家長。

更讓我驚訝的是:這麼忙碌的智鑛老師竟然還有時間可以出書,真是神人級的人物(拜~)。
在好奇心及自認為是好友就該以行動支持下,立馬買來拜讀。



心得與推薦

不孤單,一起走
書名如其人,非常溫暖感人,
這本書我至少讀了兩次,每次都很感動。

第一次很快就翻完,這是一本容易閱讀的故事書,
全書以簡單的敘述,娓娓道來他從小的經歷,

ADHD的特質讓他吃了很多苦,也成就現在他的個人特質,
那些在生活中會發生在妳我身邊的日常,有好氣也有好笑(特別是游泳的那段),
而他就像孩子身邊的大哥哥一樣 : 陪吃、陪玩、陪讀、陪考試,還要陪睡(真是犧牲太大),
每一個章節後面與孩子的一小段"師生對話",更是讓人看了不禁嘴角上揚。
書中沒有艱深難懂的教學技巧和專有名詞來顯示他是多厲害的名師,
看到的是他有一顆同理貼近孩子的心(相信與他的成長經歷有關),
才能在極短時間內獲得孩子的信任並建立關係,
讓所有的教學引導能更有效的進行。

第二次是以家長和現場教學的角度,
剛開始我還每章節作筆記(超認真找錯字),
龜速進行到半本書後我就想摔筆(只好再看一下"師生對話"安慰一下自己),
根本一大半都是重點(寫到手痠才發現書底頁劉湘吟已經整理得很精簡了,至於詳細細節請買書看喔),
智鑛老師如果早十年出這本書,
我就不用這麼辛苦的南征北討到處去上課練功了(p.196檢核表我得滿分)。



身為家長的心得:

從生下孩子到拿到診斷、先是否認、質疑、憤怒到接受、帶著孩子跑療癒,還要一直爲孩子向學校、老師、同學彎腰道歉,還有數不盡的狀況要處理,其實家長都承受了來自社會"要把孩子教好"的壓力,連帶孩子出門都要先深呼吸好幾口氣才有勇氣,還有不停的上課學習,這些都不是簡單的過程,很多人身心早已疲累不堪,要問"到底該做孩子的專屬治療師還是只要當好爸媽的角色",又"何時該訓練、何時該放手?" 已經分不清了。
在很多的上課現場,每當老師問「你認為自己是位好爸爸(媽媽)嗎?」,現場沒有一位不掉淚的,可見家長的自責有多深,因為沒有人不想當好父母的。
(書中好多章節提到家長的反應和想法時,心想我好幾項都中,唉~深自反省,然後跟兒子道歉)


書中,智鑛老師能看到父母背後的辛酸,理解我們雖然不盡然可以做到完美,但我們都是盡自己的能力來愛孩子,教養沒有對錯,只在於選擇,也告訴家長:真正重要的不是鑑定本身,而是你如何對待及教養你的孩子」,書中沒有如何教養的關鍵招數,只有七個習慣的自我覺察檢核表,協助家長釐清目標及作自我調整,做到家庭、學校、專業團隊統合得最好效果,並肯定願意陪伴孩子父母,孩子才有未來」,就是給家長好的鼓勵。


身為教育現場的執行者:(擔任特教助理員多年)

老師在書中強調最多的是:理解孩子的特殊但不是無條件包容,最終孩子還是要回歸到社會,需要學習互相接納、尊重,還要能遵守規範,需要思考未來生活需要的能力是什麼來定短、中、長期目標。
最後一章節更不藏私的分享了"降龍21招",涵蓋了普通班老師和在家庭中各種可能遇到的狀況題,簡單指出行為背後可能有的困難,還有協助的方式,讓老師和家長學會判斷並執行,真是太讚的錦囊秘笈,個人認為可以考慮分出來單小本隨書附贈。
(我決定以後跑校園宣導時,直接推薦老師們買這本書就可以了)

這是一本很實用也很棒的
特教工具書與親子教養書,推薦給大家。


購書連結

不孤單一起走:體制外教師曲智的教育思索(博客來)

不孤單一起走:體制外教師曲智鑛的教育思索(讀冊)

(曲老師這本書的版稅,會全數捐出用於有特殊陪伴需求的孩子。)







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對談紀錄

#親子1

小女孩的心思 : 希望自己更好

聯絡簿上老師的紅字讓她有壓力,
壓力大到無法提筆寫那每日的日記,
空了好幾天,因為自覺寫不好,達不到老師的要求,
所以乾脆不寫。

跟自己的小孩對談難在於媽媽也有自己的期望在,
期望她可以放掉這個枷鎖,
想幫她解開,
於是不自覺會用力。

對談第一次不成功,小女孩臭臉轉身離開,
但還是勉強填滿聯絡簿上那三行空白,
趁她拿來給我看的時候,深呼吸再談一次。

我 : 看到老師寫的評語這幾句是什麼感覺?
女兒 : 是批評、挑剔我寫得不夠好
我 : 是老師寫的問號還是紅字?
女兒 : 我看到紅字就會有壓力
我翻了前面幾篇老師一樣用紅筆寫的稱讚語句 : 可是這個寫的是誇獎妳的,也不行嗎? (再次核對是因為紅字還是語句)
女兒 : 喔~那不一樣
我 : 怎麼不一樣?
女兒 : 前面那是稱讚,我可以接受。
我 : 所以是老師寫的這個問句讓妳有壓力嗎?
女兒點點頭

我繼續問 : 看到這個問句妳會有什麼想法?
女兒 : 就是我寫的不夠好,希望我自己可以寫得更好
我 : 可是我看這個語句並沒有批評的意思,
只是老師的引導,給你一個方向可以怎麼寫會加強語詞的意境。
女兒用手蒙著臉很是苦惱的樣子

我 : 或者妳是因為很想做到老師的期望,可以寫到最好讓老師稱讚,但又寫不出來,所以才有壓力。
女兒點頭,還是蒙著臉。

我 : 妳知道國文老師都是讀中文系的嗎?
她們鑽研文學很多年了,懂得很多語言的修辭,
妳才剛學,自然跟不上老師的標準,老師這樣也是在教妳們。
老師寫的是她的期望,妳也可以不必做到,
妳能接受自己達不到老師的期望嗎?
女兒搖搖頭。

我 : 以前有人要求妳一定要達到他的期望嗎? 
(其實很擔心"兇手"是我自己)
女兒 : 沒有,這只是我自己想要做到最好。
我心裡os : 唉 ! 這個對自己要求嚴格的小孩,讓人心疼。

但我想鼓勵肯定她 : 妳對自己的這種期望是可以讓自己更好更進步的力量,媽媽覺得妳很棒。
只是每個人的所長不同,這可以慢慢練習,現在只要不留空白,有寫就好,試著不去看評語好嗎?
女兒點點頭,終於有了笑容。

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如何教孩子噘嘴吹氣



時常在低年級班上看到學生,
不管是上生活課要玩吹泡泡時不會吹,吸了一嘴泡泡水,
玩遊戲時要把氣球往上吹,
闖關時要把吹乒乓球,
或者是小朋友玩吹橡皮筋、紙牌,
這類遊戲都需要噘嘴用力吹氣,
但孩子就是不會,
也因此有很多的挫折,
甚至被同學責怪(影響小隊競賽),
而只能站在一旁看同學玩。

今天看到兒童職能治療吳宜燁 提供的影片,
可以在家簡單做讓孩子練習玩
真得很讚,推薦給大家

<讓孩子練習圓唇吹氣---愛地球吸管風車>

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

2017/03/09敘心聚會主題:生大學需要注意事項及準備資料



邀請到惠文高中的吳彥慶特教老師,
就他的專業及輔導的學生經驗,
帶給我們一些實用的資訊,
並帶著大家省思選擇升學的方向,
是家長期待還是孩子自己想要的?
孩子如果無法像同學一樣通材(每科都優秀),
那麼尋找到他的優勢培養也是一種方式,
讓孩子可以因這而發光。




















還有陵珍來實地分享:
她從孩子確診到現在就讀大學這一路上的經驗,
雖然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
方法也不一定可以照樣移植,
但我們有著一樣對孩子的愛,
多一點堅持多一些等待與陪伴,
終會有花開的日子來臨。





















老師也提醒大家,
在1月份考完學測之後,
還有哪些升學方式(管道)和應注意的時辰,
以及考完學測之後,需要準備的升學資料。

也很開心鍾麗珍心理師與會,
雖然只是列席,
但以她多年在醫院及學校陪伴學生的經驗,
大家當然不可能放過^^,
只可惜中心理師中午在學校有行程,
無法多留。

最後是我的感想:
原本兒子高中兩年玩了四個社團,
每個社團都要出去比賽,
還自告奮勇位校運幫班上編舞,
代表學校參加游泳比賽、滑翔機比賽,
還有數不清的團聚團練,
假日和寒暑假也都排滿了各種活動,
當媽的我還很擔心他這麼忙,
學校的成績怎麼顧得上?

聚會完媽媽的正向思考:
原來這些都是他未來要升大學的優勢,
我應該支持鼓勵,
只需要記得幫他把記錄整理好。

偷偷預告:
下個月的平日敘心會就是鍾心理師的分享會,
這次因為有資格限制沒能參加的人,
下個月敘心(4/6)可以先預約喔~
#因為場地不大
#小團體聚會方式人數無法太多
#只有20個名額
#鍾心理師太忙了很難得才邀請到
#下次主題:當ASD遇上ADHD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