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即將升上國三的暑假



暑假過後升上國三的Ray,

在暑輔這段日子過得水深火熱,

每天考不完的測驗,

雖然只是二十分鐘的小考,

已經考的他臉色青筍筍了,

而老師居然說"這只是蜜月期"

天啊~~~


昨天,班上一群各科小老師候選人放學後留下開會,

成績還算不錯的Ray手上有好幾科"候選",

但眼看著最輕鬆的國文最熟和地科(不用讀就會)都被挑走了,

爭也爭不過的他只好接下理化這燙手山竽,

因為這個班的理化慘兮兮,

除了他再沒更好的人選,

只好"忍痛"接下(痛是因為一周有六堂理化課@@)。

分完責任額後,

各科小老師居然開始討論"處罰"規則,

這時大家一起看著黑板:我們來看看沒交作業的是哪幾個?

結果是........新任理化小老師沒交的作業最多樣@#$%%^~~

於是改變討論議題==>如何處罰蘇xx



((((哇哈哈哈哈哈))))

正在吃晚餐的我們一家三口大笑,

嘿嘿嘿~~~爸媽苦口婆心無法改變你對作業的認真程度,

這下自食其果,同學幫忙想辦法治你~~
那討論出來的方法是什麼啊?????
.
.
.
.
.
.
.
.
.
.
.
.
那就是:請媽媽來學校.........

(我問Ray:這處罰方法對你有效嗎?Ray點點頭)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書摘】:人際間的舒服距離

【書摘

人際距離包括身體距離與心理距離。

身體的距離很容易理解,當靠別人的身體太近,和這個人卻沒有真的親近感時,人會不舒服。

心理學家霍爾(Hall)的研究,距離有下列幾種:

1.親密距離:大約50公分,也就是半個手臂距離,允許別人進入這個距離,即是讓他進入親密空間。

2.私人距離:介於50-125公分之間,夫妻、情侶在公眾場合常常保持的私人距離。

3.社交距離兩公尺左右,同事、售貨員與顧客說話時,常常保持這樣的社交距離。

有些人因為不知道怎麼靠近人,怕別人會拒絕自己,

於是跟人很遠很遠,因而累積了好多孤單;

當他們有機會接近人的時候,會整個撲上去、黏上去,


這樣要讓人喜歡就難了。
需要跟別人保持距離,通常是因為內在對自己有些不相信。

不相信自己夠好、不相信自己夠好到值得別人喜歡,

於是躲得遠遠的,即使別人想靠近,

也門都沒有。

但整個人撲上去、黏上去時,又會讓人害怕,因為會讓人失去平衡。

結果別人怕了,說不定就瞬間躲起來,
於是,又強化了「對呀,我真的不值得別人喜歡」這個信念,
只好又回到距離遠遠,孤單多多。


摘自《做自己,還是做罐頭?》黃世均(哈克)著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轉貼好文分享

【書摘】

寫作業依次要從簡單到難的順序來寫,
以建立信心。

先把作業完成,再做孩子比較有興趣的事,
可以讓孩子更有動機。

孩子的注意力持續時間短,
作業就要分段進行。

書桌上的東西收拾整齊,
遠離玩具,減少噪音,能讓孩子更專心。

有些孩子,需要先運動才能靜得下來;
有些孩子,吃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就會躁動;
有些孩子,要有足夠的誘因,才能打起精神;
有些孩子,需要父母不斷打氣、鼓勵,才能克服挫折,再試一下。

此外,
鼓勵永遠比責罵,更能讓孩子願意主動完成作業。

.
摘自《讓孩子有好人緣,人際力養成法》 洪仲清 著
-------------------------------------------------------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相關文章與訪問
http://redbeanice0131.pixnet.net/blog/post/114513320

推薦:[公視HD] 2013/12/27 人間相對論 洪蘭 × 蔡穎卿

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資訊分享:台中市103年度國小一年級新生入學體驗營

今年即將入小學的新生體驗營,共有七所學校辦理~

往年都是利用這個體驗營提供新進教師助理員有陪伴特殊孩子的實習機會,
是採一對一的方式,在開學前讓孩子先體驗一下在學校應有的常規和上課方式。

我們的孩子在開學之後不一定會有教師助理員陪伴的機會,
所以有需要的家長可以利用喔~~
(據我所知這好像是只有台中市才有的公辦試讀機會,其他縣市家長要自己爭取或者自費辦理才有)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課程推薦:En-Ju Ti(提恩如)暑期講座,一年只有一次機會喔~~

提恩如2014暑期講座:

日期: 7/13
講題: 自閉症與生醫
主辦單位: 人幼工作室
地點: 台北市郵政博物館


日期: 7/20
講題: 恍然想起, 我還有翅膀的時候(公益講座)
主辦單位: 人幼工作室
地點: 台北市郵政博物館

日期: 7/26
講題: 我的星球是地球(自閉症與DIR/地板時間初階)
主辦單位: 台中自閉症協會
地點:台中愛心家園

日期: 7/27
講題: 我的星球是地球(自閉症與DIR/地板時間初階)
主辦單位: 人幼工作室
地點: 台北市郵政博物館

日期: 8/03
講題: 與你共渡, 快樂猶有未盡(DIR/地板時間進階)
主辦單位: 人幼工作室
地點: 台北市郵政博物館


日期: 8/10

講題: 森林的另一個入口(視知覺與神經發展工作坊)
主辦單位: 人幼工作室
地點: 台北市郵政博物館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推薦好書:大偉的規則



我們的孩子對於潛在性社會規則很陌生,

某部分原因是參照周圍線索的能力薄弱影響,

另一方面也是同理心比較弱,不知道別人的想法,

而許多的潛規則是在人們的表情、動作和語調中顯現的,

而非全靠語言,

藉著收集這些線索、猜測他人想法來判斷並修正自己的言行,

也就是察言觀色,

是普遍在社會叢林中活下去的方法,

但偏偏觀察人的表情、動作是我們孩子的弱點,

以至於一般孩子應該會隨著年齡增長隨之神速進步的社交技巧,

在我們孩子的身上總是有一大截的落差。

(文蘭適應行為量表明顯地顯示出孩子在社會行為、因應技巧和人際關係上落後同年齡約為1/3,這也顯現在心智年齡上。)


坊間許多繪本、故事書,有關於微妙的社交技巧,可以在故事中人物的互動看到,

父母陪孩子共讀時,也許他已經識字很多,

此時共讀的目的不在讀故事給孩子聽,

而是幫孩子發現書中的"重點",

除了讀百科、圖鑑這些認知類的書外,

其他的故事書就連金庸小說中,

都會有社交技巧的線索在其中,

陪孩子討論人物的言行(或者插圖中人物動物的表情),

都是幫孩子發現社交技巧的好方法。


這一本書"大偉的規則"是在圖書館中借來,

書中描述許多需要靠觀察才能發現的潛在性社會規則。

(因此我還分別在孩子小五和國一時各借了一次)

例如:

嚼東西的時候嘴巴要閉起來

就算你不喜歡別人送的禮物也要說" 謝謝"


書背還有節錄的社交技巧,

合適閱讀年齡從中年級起(無注音)。




轉貼好文(自洪仲清心理師)

這是我們許多孩子們的面向:喜歡人,好路見不平,但不太能分親疏遠近。他喜歡用肢體輕微地碰觸人,但自己渾然不覺。他聰明、說話速度快,一不小心就打斷了他人的話。愛開玩笑但不懂得分寸,喜歡引人注意但不懂得拿捏。
他是我心目中的天使,卻可能被同儕視為惡魔。

看著看著,眼眶濕了~

====================================================================
四月份到了兒童節,讓我們來關心兒童人權的重要議題之一—霸凌。

我認識一個孩子,從進小學開始被口語霸凌、關係霸凌,到目前國中,仍處在相同的困境。真的說起來,很難清楚地界定誰對誰錯,大家都很努力,沒有人想看到這樣的狀況發生,但這樣的情況真實存在著,而且好多年了。

「你幹嘛跟他靠那麼近啊?」、「噁~」…

孩子若無其事地,告訴我同學們的耳語。那耳語也絲毫不顧忌,聲音大的讓孩子想躲都躲不了。

深入認識這個孩子,就會清楚,他善良的讓人替他擔心。他熱情又熱心,即便是最被大家討厭的對象,他也樂於伸手援助。他沒太多心機,只講他認為「對」的話,但沒那麼在意是不是對方想聽的話。

他喜歡人,好路見不平,但不太能分親疏遠近。他喜歡用肢體輕微地碰觸人,但自己渾然不覺。他聰明、說話速度快,一不小心就打斷了他人的話。愛開玩笑但不懂得分寸,喜歡引人注意但不懂得拿捏。

他是我心目中的天使,卻可能被同儕視為惡魔。

他的父母為他傷透腦筋,老師關心他但無能為力,他自己也解不開這個僵局。我曾經勸他低調,或許是一條明哲保身的道路。但沒多久,我就感受到自己的愚昧,他對助人、親近人的渴望,那是這麼多年來不曾熄滅的火花。

他曾經主動挺身交了一個朋友,這個朋友的狀況比他更辛苦,口語很弱,又有不少重複性的行為。他到處跟人介紹他這個好朋友,參加活動也很樂於協助好友進入狀況。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幫助更多的人。現在的孩子能有這種夢想,而且親身實踐,真的非常難得。

我常想,這真是非常弔詭的現象。這麼樣好的孩子,霸凌竟然跟他如影隨形。

媽媽曾經到學校跟同學溝通:「我們XXX有讓你們不滿意的地方,可以講出來,我們想辦法改,但是不要這樣一直排斥他!」

我了解同儕的眼光,我也知道個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跟孩子們相處久了,我也慢慢能區分,哪些孩子的特質會對人際關係相當不利。這沒有對錯,就是現況如此。

我很難想像,這個孩子是怎麼能撐到現在的?爸爸媽媽固然愛他,但每天在學校承受謾罵、排擠、欺負,以及孤單、寂寞的,是他,沒有人能夠代替他面對這些。

到目前為止,他依然很願意到學校,這跟許多被霸凌的孩子不同。他還是抱著一線希望,希望能交到朋友。他依然努力於學業,並且勤於運動,期待將來有能力完成他幫助人的夢想。

我常常看著被霸凌的孩子們,心裡有不少無奈,我信仰「沒有人天生下來,就應該被傷害」。我也很珍惜,一個人身上所具有的良善。為什麼會有孩子,擁有這麼好的特質,還要經歷如此對待?

我常說我從孩子身上學到東西,這不是空話。當我從這個孩子身上,看到這麼強大的力量,逆境不斷,但是努力也不斷。我感受到的挫折,恐怕不及孩子的萬一,他沒放棄,我更沒有理由喊暫停。

心理工作,執著去做,常常好像會見到許多死胡同。有時特質難改,有時環境使然,有時時機仍未成熟…,我常要面對我能力所不及的局面。不過,只要我願意睜開眼,我就會看到孩子們正用他們獨特的生命歷程鼓舞著我。

四月是提醒我們尊重孩子的月份,觀察孩子面對世界的方式,常讓我受益。兒童是我們的希望,是國家的未來。我們對孩子好,孩子將來才會知道怎麼對我們好。

祝福所有兒童,兒童節快樂!

ps. 要青少年過兒童節,實在有些尷尬,可是,他們有適合過的節日嗎?我感覺很多角色都有節日,是不是唯獨青少年沒有?

----------------------

跟自己和好:為情緒解套,了解生存原來可以有很多種方式
讓孩子有好人緣,人際力養成法
http://ppt.cc/7HDI

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轉貼好文: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自洪仲清心理師)

跟年輕朋友,談生老病死。

上課開始前,跟幾位年輕人道歉,請了假去馬來西亞演講。年輕朋友無厘頭一句:「還好老師沒坐馬航,要不然我們就少了一個好老師了!」

我讚賞年輕人不著痕跡的恭維,回問了一句:「不好意思,假如你的親人就在馬航上面,然後可能這輩子都沒辦法確認親人的狀態,你會有什麼心情?」

「那傷心就會一直在腦海裡面繞,沒辦法放下!」一位年輕人略經思索後,緩緩吐出這樣的話。

「放下,這兩個字用得很棒!」我說,「這種沒有完結的悲傷,特別沒有真實感…」

當經歷過重大事件,那種沒有真實感的感覺,有時候會困擾著我們,讓我們的心一直糾結著。沒有真實感,其實很容易體會到,像是我在馬來西亞四天三夜,回台灣之後,如果不是看著演講時拍的照片,我也會覺得,好像是夢一場,甚至會開始懷疑,我有沒有離開過台灣?

特別像是親人過世,沒多久前,好像他還對著我們說著話,我們也許還對他發了脾氣,這一會兒,已經天人永隔。到底發生過什麼?這一切是真的嗎?會不會一覺醒來親人就會出現…

這時候,喪禮或清明節所包含的種種儀式,就能產生心理撫慰的力量。

悲傷輔導不是我的強項,我也不是相關的禮俗專家。但我相信儀式的長久存在,有其心靈層面的實質價值。

我跟年輕人討論,當一群人共同沉浸在悲傷的氛圍裡面,不但少了獨自承受的寂寞,更能將情緒釋放得徹底。追思親人朋友的美好過去,讓我們各自肯定彼此存在的價值,更彰顯我們活著的意義。

往者已矣,但是被情緒卡著無法動彈,怎麼都掙脫不開。可以試著不論恩仇,盡皆放下,只停留在彼此曾有的美好時光。這不是為了別人,而是這一切都已經成為自己的記憶,都已經是自己的一部分了。跟自己和好,才能繼續前進。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我揣摩著古人的心思,確實呼應人心運行的理路。換現在的話來說,所謂慎終追遠,我的解讀,即為「感恩」。懂得感恩,那麼人活著便有前行的力量。

祝福各位朋友,因感恩而得幸福。

----------------------

跟自己和好:為情緒解套,了解生存原來可以有很多種方式
讓孩子有好人緣,人際力養成法
http://ppt.cc/7HDI

商周:洪仲清臨床心理學研究室
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ESourceList.aspx?type=0001&id=0041

2014年2月26日「媒事來哈啦」訪問
http://www.fbwebshow.com/index.php?cat=c89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44706268879018&set=a.248192138530437.82593.220440724638912&type=1&theater